复旦大学计算机创新学院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活动中为居民修好了十几台电脑;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走进社区手把手地教老人们规范“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解决了大家“想学又学不标准”的困扰……这个暑期,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试点推出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探索“社工+志愿”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模式——这是杨浦区推动志愿服务参与主体多元化,提升民生服务能级的创新举措。
当下,杨浦正聚焦多元参与、城市安全、机制赋能三方面,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城市治理的柔性方程式。
在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行动中,大学生们从“志愿者”转变为“社群官”,在专业社工的引路下,踊跃成为社区兴趣小组的发起人,组建起智能应用、健康养生、读书摄影等兴趣社群,帮助社区培育志愿团队和治理力量。
在杨浦,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志愿服务,成为发挥正能量的关键人群。夏日开展的暖“新”行动中,商圈、社区等场所精心建设“友好场景”,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送去清凉补给、健康问诊等关怀服务。四平路街道等举办骑手亲子夏令营、课后服务等活动,给予新就业群体家庭细致入微的关心:孩子们用一张手绘“纳凉地图”为骑手标注清凉补给点,完成从“被服务”到“共服务”的角色转换;社区妈妈组织“小燕家”暑期托管,志愿者们轮流值守陪伴,替骑手父母补上“空档一小时”。外卖小哥们也顺手当起“移动情报员”,把路上发现的安全隐患、独居老人的需求即时回传,为基层治理开辟了一条“即时通道”。
多元参与离不开广泛动员,杨浦区打造“杨浦暖流”志愿服务品牌,拓展参与渠道,在媒体推出专栏推介志愿共创项目、展现志愿者故事、发布《“寻迹人民城市”讲述志愿服务参与指引》等,阅读量突破103万人次。
通过“社工+志愿”的黏合,杨浦区把志愿力量引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前端治理,进一步织密了城市安全网络。今年,一支“专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深入杨浦社区开展燃气安全排查专项行动,专业志愿者负责技术诊断,社区志愿者则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上门沟通,截至6月底,仅首轮试点已上门近2600户,及时整改了45个安全隐患。在定海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巧妙整合“平安365”智能监测技术和“老小孩”志愿服务队的温情陪伴,构建起“技术监测+服务响应+社会协同”的立体防护网,确保高龄独居老人生活安宁无忧。在杨浦滨江,善馨志愿服务团队从年初到7月底开展了56次巡视值守,总里程超过250公里。同时“为爱上色”急救科普宣讲已举办近50场,让上千名市民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杨浦的志愿者们正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守护网络。
志愿服务助力城市治理,离不开机制保障。杨浦区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整合56家委办、街道等成员单位,形成各部门联动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各专业部门组建领域内的志愿服务总队,各街道则负责凝聚社区力量,共同构成纵向贯通市、区、街道,横向联通各部门、各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杨浦区还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志愿服务“赋能工作室”,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正在杨浦全区推广的“杨浦暖流·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是推动专业志愿服务更好汇聚到社区一线的创新机制。杨浦各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负责梳理两份清单:一份是“项目清单”,将辖区内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内容、团队、服务时间等信息表单化,让社区资源“家底清”;一份是“参与清单”,详细列出项目所需的志愿者岗位和资源,让社会力量可以按图索骥、精准对接。这种模式如同一个“项目众筹平台”,将群众的“需求侧”与志愿者的“供给侧”有效连接,推动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同时,杨浦积极完善典型选树、“志愿赋能”系列活动,目前已选树30余个区社区志愿服务优秀项目,通过集中服务、交流展示、典型带动等方式激励更多市民关心社区、投身志愿。
近日日赢配资,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了多元主体参与、队伍体系建设、数字赋能以及强化保障合力等内容。记者从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杨浦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完善“志愿杨浦”工作体系,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暖流网络”。
联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